工作幾年後再回到校園讀書,是什麼樣一種體驗?

我們群友中,不少重回校園了,也就是脫產去攻讀碩士研究生。

這里首先提醒大家,學歷是錦上添花,但不是雪中送炭

學歷提升是窮人家的孩子改寫人生的為數不多的方法之一,尤其突破很多人原生家庭所限。

此外,舉個例子,別人大多23-25讀研,你的全日制放到了比如27-29歲,所謂的「畢業就30歲了」,其實並沒有多大劣勢。你站在40歲做總監的角度來看,沒人計較你比另一個總監讀研晚了5年。只有在未讀研的人身上,才會去考慮這種30歲問題,就好比小時候都考慮是上清華還是北大。

但是,也要看讀研對個人的作用,理性看待,尤其寶媽提升學歷,大家看看這里。《工作後,再去考一個非全日制研究生,作用到底有多大?》,寶媽跟很多少年一樣,會將學歷當作開關。畢業十年,突然發現自己學歷低了,第二天就列出來了3-4種讀研選項,讓我來幫她做選擇。

讀研可是一個大命題,你這才接觸了一兩天,就想有個答案?你得先了解報考資格,再花大半年去體會,哪是幾個小時一兩天就能決定終身的?你已婚有娃的人了,你還會認為閃婚很好?

當然,工作後再回校園去讀書,還是很值得期待的美好。

不多說了,我們來看下一位群友的現身說法。

標題:從職場回到校園的感受

作者:阿城

字數:1900字

越來越發現,人生就是一場場考試,時間跨越七八十年。多正確的努力就多得分,不管前一場有沒有考好,抓緊時間應對下一場,努力總不會白費。考砸了一場,就原地頹廢,很難做成事。

經歷從五線城市的本科畢業,到一線打工,再到北京的211大學碩士入讀,這期間的心路歷程很難全部展露,這篇短文就只分享讀研的這大半年,我遇到的問題和感想。

展開全文

被莫名的焦慮包圍。

從社會回到校園,本以為會是一種巨大的開心與放鬆。但實際上是有更多的焦慮,以前上班的時候五天八小時,月薪過萬,到點下班,月初就能領到當月工資。除去必要的開銷,還能省下好幾千塊錢。

經歷過社會的捶打,基本上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,從一個活蹦亂跳的小牛犢子,變成耐錘的老牛,喪失了對人生的熱情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。進入校園後,開始只有支出沒有收入,人很慌。

這可能是一種「理財」潛意識,從來北京第一天開始,我就決定要好好管理好自己,多掙錢,也為了出人頭地。怎麼管理自己?像管理一家公司一樣管理。各種收入支出,哪些是時間和金錢的支出,算作消費,哪些是自我投資,各自的預算是多少,算清楚。雖然做得也不是很好,但總算彎路沒有走太多。

人很少會意識到生命的寶貴,過去的這半年,身邊連續有兩位親人離世,還有一個前同事受重傷,再加上新冠疫情的渲染,我這樣一個大男孩,竟然開始恐懼死亡。也罷,人終究還是會考慮生死問題。

工作那段時間,重重打擊,心情沉重,甚至想過一躍而下。這也許是職場初期被社會狠狠打臉,接受不了現實的緣故。未知生,焉知死。還是先好好考慮怎麼活著吧!

正常來說,一個穩定的現金流是你最大的安全感來源。沒有了現金入帳,就開始被不安全感支配,這是讀研半年來遇到的最大問題之一。

對比身邊的人都是月入一兩萬,焦慮感就來自於對比,沒有收入的日子裡內心比較難受。有對比有壓力,就要有行動,把焦慮化為行動——學習,又增加了焦慮,越學習越發現自己的無知。

政治領悟有待提高。

拿宮斗劇舉例,我看過的第一部,就是主演魏嬰珞的那個電視劇,延禧攻略,當時看作是職場勵志類的。第二部就是神作甄嬛傳(看了兩集)。在長時間的失眠刷完《明朝那些事》後,突然看懂了宮斗。

這有點類似非市場經濟,什麼都是確定的,主人公們的資源有限,權力容易尋租,個人利益全靠爭奪。在市場經濟里,這實際上是一種巨大的內耗。

過去的那些日子裡,我似乎是一個二維生物,回頭看看本科那四年時間像是一個餅狀圖,我拿著手電筒只看到了30%。另外70%竟然毫無感覺。當然,這是事後看。

學習能力跟不上。

從職場回到課堂,反應速度變得很慢,學習效率不高,注意力很難集中。我睡眠一直不好,學校給分的宿舍靠近大馬路,每天晚上十點之後大貨車的油門聲一輛一輛沖進腦子裡。再加上考慮的東西越來越多,難免顧此失彼。懷念復習考研的那段時間,什麼也不多想,就專注復習,很美好的一段時光。

人生中這樣的時段太少了,現代人的精神在信息海洋里溺亡,變得過度自私,過度焦慮。

在這個環境裡,很難不被傳染。很多人又自卑又自負。對自己要求標准高是好事,但是用同樣標准對身邊人就很醜陋了,自己卑微怯懦不努力去做,別人做了反而去嘲笑,幫倒忙還裝好人,醜陋!

怎麼認清一個人。

說實話,我經歷有限,看人還不太準,但是推己及人,先解剖自己,再分析他人,這是建立在共性層面的。一個人的性格從他老家的鄉風,到原生家庭遺傳,再到後天成長經歷,都是相關的,很難短時間內真實地判斷出來。

但是,一個成熟的人是在經歷過巨大挫折,並且會獨自站立起來,最終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。沒有經歷過這個過程的人,他的原生家庭對他人生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,甚至可以說他基本是家庭重要成員的復製品。在打破原生家庭詛咒的過程中,很可能用的都還是遺傳下來的方法和認知。

成熟的人做事求穩,但是也不怕事,情緒穩定。步入職場也雲淡風輕。

相反看「巨嬰」,他們脾氣陰晴不定,遇事上躥下跳,裝,端著,欺騙自己,隱瞞自己的真實感受,並且下意識地發動隱形攻擊,很簡單的一件事,他明明可以做好,故意搞砸,用行為向外宣稱自己能力不行,需要別人的照顧和關注。

要麼就是脾氣暴躁,攻擊性極強。長時間的觀察發現很有意思,這就是內心脆弱的表現,攻擊別人是為了保護自己,看不起別人是為了掩飾自己的不堪。

人無志而不立,成事者均有志。但是很多人沒有區分清楚欲望和志氣的區別,錯把欲望當志氣。

下班後,人們躺沙發上分析他人,但很少有人會分析自己,並且著力改變自己。

人真的很害怕看到真實的自己。裝得好難受啊,可是大家都在裝,我是不是也得意思下。

當然我也不能裝到騙自己。

堅持自省而不自責。就是每天自我反省,但是不陷入自責。很多時候,分析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會給自己一種顱內高潮式的成就感,看,我懂得了這麼多,你們都不知道吧!

一旦看到一些代替我們思考的文章或視頻,我都要好好反省自己有沒有產生無腦的優越感,我害怕把對自己的認知虛夸到無法自拔。比如:「有沒有人年紀輕輕就聰明過人」、「某某事件背後的真相」。

媒體給了我們這樣的信息環境,並不斷暗示引導我們按照他們想要的方向思考,很可怕的一件事,但這是客觀現實。所以我說可以反省,但不能自責。

遵循客觀規律,這是學到最深刻的道理之一。

不斷強調務實也是這個道理。要想跳槽加薪,就得多投簡歷多做准備多面試。要想升學歷,就得沉下心來復習。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,尤其經濟下行,陰謀論和陷阱更多。

以上基本就是這半年來的感想,寫的有些無趣,下次分享一些有趣的事。

對了,「巨嬰」竟是我自己!

以上感謝小城的真實感受分享,他從老家來到一線城市,工作幾年後,重新回到校園,脫產讀研。

大家也能看到,人無遠慮,必由近憂,反之亦然。每走一步,都會有對下一步的思考和擔心,並不是「我考試之後就好了」「工作後就沒事了」「結婚後就好了」這樣的開關思維,更不是直線思維。

今天類似是職場回歸校園的男孩版本之一,下次分享女孩版本。

祝大家都能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,且無煩惱!

連結筆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