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強迫症,在消費中成長,他的焦慮你也有嗎?3招教你擊敗它

「買書不看,辦卡不健身,買衣服不穿,這些就是消費社會的主力。因為我們通常在消費某種幻象,而不是內容和服務本身。」

這句話是王可越在《創新化生存:如何將不安的焦慮轉化為創造的動力》中的一句話。在職場競爭中更為鮮見。

為了提升競爭力,獲得你在職場上的一席之位,你是不是也象我一樣,開始加入學習一族,書是越買越多,內容越來越廣,只是這種消費行為的背後,並沒有讓我收獲到我想要的成果,反而讓我開始焦慮。

最初,讀書是為了改變現狀,結果讀著讀著就成了,為了讀書而讀書。這種目的在做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切換,不知道你有沒有經歷過。

想要改變,想要變好,這種主動訴求沒有錯,也是每個人都苦苦追求的,而靠知識改變命運則是最快的捷徑。幾乎每位業內的成功大咖都這樣說,可為什麼別人能成功,自己卻焦頭爛額,甚至焦慮了呢?

100天,3個月的經歷,現在我回頭想想,主要有這4個方面的問題:

展開全文

1、沒有主線。長期目標沒確定,只有想有改變的心。沖動的開始,落寞的結局。

2、大方向對,具體規劃不到位。讀書改變命運,但讀什麼書,如何讀從來沒有想過,也沒有考慮過。

3、缺乏計劃。隨心所欲,盲目樂觀,單純的讀。為了讀書而讀書,讀完了什麼也沒有留下,更別提解決問題,促進自己成長了。

4、如何保持行動力?人不可能總是動力滿滿,誰都有惰性偷懶的時候,如何長久堅持?怎樣激勵自己,提升動能,從來沒有想過!

現在回過頭來看,不管是目標不明確,計劃不到位,還是動力不足,其實這些原因都是主動改變中的勢能沒有正確發揮。

我只是在傳統受限的認知里摸索,想要在井中之天的框框中改變、成長,但這方天就井口這麼大,只能短視,看不到遠方,最後導致了內卷。

畢淑敏說:「變化使我們成熟,但它首先使我們痛苦。人生中最重要的變化,一定伴隨著大的焦灼和憂慮。」

改變自己是自救,初衷是好的,但盲目行動的結果,卻讓主動學習的心產生了焦慮。

人之所以焦慮,是因為著急想改變,卻還不想承擔任何不確定性,不允許事情失敗。結果就讓自己陷入到了改變的泥潭,焦慮的漩渦里。

那如何在改變中避免焦慮,遠離內卷,保持初心,勇往直前呢?

一、不確定性是生活的常態

生活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,越是追求完美,就越容易被影響。每個人都想成功,都討厭失敗,所以當事情在進行過程中,遇到一點點麻煩,一點點不如意時,人就會害怕,產生自我懷疑的心理。

殊不知這樣反而讓你提不起干勁,陷入惡性循環。你越想將事情做好,反而越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。

這是每一位追求完美的人經常面臨的事實。因為你不容許自己有一點點失敗,一點瑕疵,從而導致你心情沮喪,放不下,焦慮。

在你的心裡,生活就像黑白棋,即使做對了99件事情,只要有一件失敗了,也是0,可現實生活是五顏六色的,不只是黑白兩色,還有很多灰色地帶。

美國肯塔基大學的功珊娜.西格斯特姆博士認為,將完成目標定為八成成功,餘下的兩成留給「船到橋頭自然直」的樂觀心態。

這樣你就能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,默認灰色思考,不被情緒所左右。

所以,承認不確定性是生活的常態,你就能遠離焦慮

二、允許自己「放不下」。

任何事情都有不確定性。不確定性是生活的常態。我們之所以有過多的煩惱,是因為我們不允許自己「放不下」。

這是你對未來不安的表現。你發愁人際關系破裂、職場裁員引起的生活問題……既然生活本來就是由問題組成的,那我們只有通過解決問題才能獲得快樂與成長。

與其任由自己惶恐不安,不如做出決斷,在適當地時候,學會清除當天的不愉快,果斷地「放下」。

當斷不斷必受其亂,允許自己放不下,看似是原諒,其實是學會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!

三、相信自己,能應對生活中的問題。

博賓斯卡說:「我們應該有恆心,尤其是要有自信心,必須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,而且要不惜任何代價把這種能力發揮出來。」

一切困難都是暫時的,都有期限。當你感覺到有壓力時,就給自己設定一個期限,因為知道期限,你就能撐下去。

現今的精神醫學認為,當一個人遭遇明顯壓力,造成情緒不穩定時,一旦壓力消失,便會立刻復原。這被稱為「適應性障礙」。

與其因為一些問題讓自己焦慮,不如換個視角,這都是激勵你前行的動力,期限一到,必能成功!

現代社會,各種信息誘惑鋪面而來,在給你帶來機遇的同時,也容易給你造成焦慮,要想避開壓力,輕松而活,就必須學著接受事情的不確定,允許不完美,放過自己,相信自己能解決好各種問題。


作筆記是好習慣,給你新想法

連結筆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