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好的管理:少講道理,多打勝仗

傷亡不值得誇耀,挺住就是一切

電影《長津湖》中,七連乘火車北上入朝,當大家自豪地說著過往戰績時,朱亞文飾演的指導員梅生,面色沉重地告訴新兵伍萬里:「傷亡不值得誇耀,挺住就是一切!」

出征前,七連連長伍千里對將士們說:「我們將面對的,是世界上裝備最好的美國軍隊。戰斗,會非常艱苦,但我們要爭取勝利,我們已經退無可退,我們的身後就是祖國。」

戰爭,是競爭最殘酷的形態;勝利,是戰士唯一的信仰。

商業競爭一樣殘酷,雖然不用面對槍林彈雨、經歷生死考驗,但是失敗的代價,我們同樣承受不起。

怎樣才能持續地打勝仗?我們希望得到答案,希望破解常勝團隊的密碼,所以許多企業都會研究華為是怎樣成功的,然而,他們卻不知道,華為的經驗很多都是從軍隊學來的。

那麼,華為從軍隊那裡,究竟學會了什麼呢?以下,Enjoy:

01首先是戰之必勝的決心

得到App與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曾講過一個和華為打交道的故事。

如果你是華為雲的客戶經理,會用什麼方法拿下羅振宇這位明星客戶呢?每年可是有幾千萬的訂單啊!

但問題是,得到已經有合作多年的數據服務商了,為什麼要換成華為雲呢?

出乎意料的是,這位華為雲的客戶經理,用一封郵件就打動了他。

這封郵件里提到了四點:

1)我們為「得到」的企業知識服務,挑選了一個優質客戶,只要「得到」願意,500萬的訂單馬上就可以簽。

2)這個合作,跟「得到」是否選擇華為雲做數據服務商,沒有任何關系,請你們不必有壓力。

3)我們華為雲的總裁和副總裁,都是「得到」的用戶,他們非常關心華為雲和「得到」的合作進展,所以一旦和「得到」合作,我們必然會投入最好的資源。

4)拒絕我們100次,也不要緊,我們會再溝通101次,因為我們堅信華為雲是「得到」最正確的選擇。

打仗的團隊與打勝仗團隊,一字之差,精氣神截然不同:

打仗是幹活,關注的是過程,是「有沒有做」:我跟得到那邊聯系了,那邊說已經有數據服務商了,需要的話會跟我們聯系……我隔三差五就跟得到那邊聯系一下,真的已經盡力了……

展開全文

打勝仗是責任,關注的是結果,是「有沒有做好」:明知客戶很難搞定,敢不敢毅然地往前上?第一次被客戶拒絕了,能不能再堅持一下?這條路走不通,那就換條路再試試唄……總而言之,事在人為,真想拿到這個結果,方法總比困難多。

什麼才是「打勝仗」團隊?

華為管理顧問吳春波老師將之總結為「四個極度」:

團隊要對勝利有極度的渴望

要有極度堅韌的意志

要有對失敗的極度羞恥感

要有對結果極度負責的態度。

但是,血性是會夭折的,所以需要培育,血性也是會沉睡的,所以需要點燃。

怎麼培育、怎麼點燃呢?要靠制度。

華為前全球招聘總負責人冉濤老師總結說「構築善的制度,管住人性的惡」,具體而言,就是通過明顯向一線傾斜的「分錢、分權、分機會」的激勵機制,引導員工往一線去、往前線沖。

趨利避害、貪生怕死是人的天性,但美軍卻盛傳「西點好戰」,美軍院校學員分配時,經常出現這樣一種現象,被分到一線服役的學員歡欣鼓舞,而被分配到五角大樓的反而一臉苦相,要求干一段時間後,一定要到一線去。

為什麼會這樣呢?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在《美軍還能打勝仗嗎》中介紹過美軍的晉升機制,提拔軍官時,根據戰場表現分為五層:

最高一層是在前方負過戰傷的,

第二層是接觸過敵對火力的,

第三層是進入過危險地帶的,

第四層是在前方總部服役的,

最後才是在後方五角大樓或參謀長聯席會議服役的。

分層完畢,然後再在各個層次中,分別進行「德才表現」考核,其結果就是,分配到前線的學員機會更好,不僅晉升更快,而且綜合薪酬更高。

我國古代也流傳著「秦人尚武」的說法,商鞅變法後,秦國逐漸確立了「二十等爵制」,只要在戰場上立功,就能分到土地,改變社會地位,而且針對一線戰士、指揮官、敢死隊等不同貢獻,有不同的認定方式,總之制度設計的原點,就是要刺激軍士上陣殺敵。

在華為的制度設計中,對一線作戰部隊的傾斜非常明顯,比如:

薪酬上,採用獎金分配製,鼓勵員工去攻城拔寨,開拓新市場、攻堅新項目,而不是坐在舊山頭上吃老本,或是躺在機關里混日子;

晉升上,明確要求機關里凡是沒有基層實踐經驗的人,不能走行政主幹道路,不能提升為行政主管;

職級上,一線比機關高一到兩個級別,回到機關要自願降級;

稱呼上,在《華為成長之路》中,鄧斌老師舉了許多華為用的心思,比如只有經營管理團隊可以稱「總部」,深圳其他部門只能稱「機關」,而且一線人員的稱謂,正式化程度普遍比較高(如總經理、總監),二線人員的稱謂正式化程度普遍比較低(如部長、經理等)。

仿佛身在其中,方方面面都在暗示你:到一線去,到基層去,那裡天地廣闊,大有作為!

02其次是組織建設的原則與具體方法

組織建設方面,是華為向軍隊學習的重中之重,在《打勝仗》一書中,吳春波、田濤、楊杜、宮玉振鄧斌、胡賽雄、冉濤等老師從不同側面做了介紹,筆者根據自身理解進行整理,可以分為原則、組織與人才三個部分。

1.「五個有利於」原則

組織建設的目的,就是為了作戰,為了服務業務,為了勝利,中國人民大學楊杜老師指出,華為設立組織的方針就是五個「有利於」:

有利於強化責任,確保公司目標和戰略的實現;

有利於簡化流程,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和市場變化;

有利於提高協作效率,降低管理成本;

有利於信息交流,促進創新和優秀人才脫穎而出;

有利於培養未來的領袖人才,使公司實現可持續成長。

2.組織層面

1)激活前線

· 未來是班長的戰爭

吳春波老師在《華為向軍隊學習了什麼》一文中,介紹了2014年任正非在聽完人力資源工作匯報後的講話,提出人力資源部門要研究一下美國軍隊變革,軍隊的作戰單位已經開始從「師」變成「旅」,人數少了,但作戰能力卻增強得很厲害,而且美軍還在變革,未來的方向是,作戰單位有可能還要縮小成「排」、「班」。

未來是班長的戰爭,所以要劃小作戰單位,精簡前方作戰組織,通過配備先進武器、授權並提供集中性火力支持,讓小團隊的作戰實力大大提升。

· 讓聽得見炮聲的人指揮炮火

華為提倡把指揮所建在聽得見炮聲的地方,把計劃、預算、核算的權力和銷售決策權力授予一線,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決策,因為他們最懂客戶想要什麼、最了解當地市場情況。

任正非說:「我也不知道一線要多少資源合適,只能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呼喚炮火,因為他離客戶最近,大家先聽他的,選擇先相信他,我們事後復盤時發現浪費彈藥了,再『秋後算帳』、總結經驗就好。」

· 少將連長

2017年8月在「合同在代表處審結工作匯報會」上,任正非提出:「在試點國家,代表處的代表應該高配,可以高於地區部總裁,我們原來說少將連長,為什麼一定要少將呢?如果能力不足,一放權就會出大問題。」

以上三者在邏輯上是遞進的,因為未來的趨勢是「班長的戰爭」,一線作戰部隊需要更靈活地應對不確定性,把握稍縱即逝的戰機,所以需要「讓聽得見炮聲的人指揮炮火」,而不是等總部做出決定;

而一線作戰部隊指揮炮火的人,要是身經百戰的將軍,因為將軍都是戰場上打出來的,能力很強,價值觀很正,既能在前線發光發熱,又能減少組織放權風險。

2)做強基地

一線部隊擁有呼喚炮火的權力,那麼收到呼喚指令後,炮火由誰來提供呢?

在美國陸軍軍改中,有一個「重裝旅」的概念,就是根據戰爭的不同量級,負責配置所需要的海、陸、空、太、信息等資源的中心組織。

冉濤老師詳細介紹過華為「倒裝式組織架構」:

以運營商體系為例,在華為的組織結構中,一線部隊是面向TOP級別客戶的系統部,以及所在國家主流運營商的代表處、辦事處;

為一線部隊提供火力支持的重裝旅,就是地區部,負責區域性戰略的制定與組織實施,匯集並提供區域業務開展所需的各項資源與支持服務;

而在地區部之上,還有片區聯席會議,承擔了22個地區部的組織建設、資源調配和幹部配置等重要任務。

為什麼將地區部作為「重裝旅」呢?

因為在面向全球服務客戶的過程中,華為發現,如果將資源配置中心設在總部機關,就無法滿足靈活機動的市場響應需求,如果將其放在一線的代表處和系統部,又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。所以取其中間,華為在地區部層面設立資源配置中心,兼顧5-8個國家市場的業務需求。

3)握緊拳頭

· 鐵三角模式

三三制戰術是我軍步兵訓練大綱中的一種步兵「班組突擊」戰術,以班為單位分成三個戰斗小組,每個戰斗小組三人,三人戰斗小組呈三角進攻隊形,層層推進,交替掩護進攻,密切配合。

而華為一線作戰部隊的鐵三角模式,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,在《灰度法則打造華為常勝鐵軍》一文中,冉濤老師講過鐵三角模式誕生的故事:

2006年,蘇丹電信邀請華為和另一個供應商參加移動通信網絡的招投標,在只有一個競爭對手的情況下,華為敗走麥城,事後分析,其主要原因是:

在一個項目中,客戶經理在前段掌握的信息無法快速傳遞到後端,造成團隊溝通布場,進而導致產品解決方案完全不符合客戶需求,交付能力也讓客戶極度不滿。

此後,代表處開始形成一個客戶經理、一個產品經理、一個交付經理,三個人同事負責一個客戶群的模式:

客戶經理的使命就是搞定客戶關系;

產品經理的使命就是提供讓客戶無法拒絕的產品解決方案,比如性價比最優、幫助客戶掙錢,總之,讓客戶無法拒絕;

交付經理的使命就是兌現承諾,讓客戶放心,確保交付成功。

· 求助網絡

華為提出,在公司的縱向等級結構中,適當引入橫向和逆向的網絡運作方式,以激活整個組織,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共享資源。

我們既要確保縱向直線職能系統在制定和實施決策時政令暢通,又要對逆向和橫向的求助系統,做出及時靈活的響應。

其目的就是讓最貼近客戶、最先察覺到變化和機會的、高度負責的基層主管和員工,能夠及時得到組織的支持,哪怕是公司的最高領導層,也是求之即來。

在華為工作超過11年的鄧斌老師,舉過一個例子:即便是一個「小毛孩」,因為需要項目資源,便可以三更半夜撥打機關里一個他不認識的機關幹部的電話,而且對方還得接這個電話。

華為的電話會議往往開始時有三個人在開電話會議,兩小時後,電話會議快結束時,在線的可能已經有12個人了,為什麼?

一線向你的部門求助,你說只能提供部分資源,其他資源還需要某部門配合,於是一線會議召集者會把你說的那個部門的負責人也「拉上線”,當下就把資源確定下來。

更絕的是,當這個電話會議快結束時,一線會議召集者會直接說:「感謝家裡各位兄弟的支持,我稍後寫份紀要 並抄送給各位,大家明早回到部門,就請把資源落實一下。」

· 「主官」與「主管」

吳春波老師在《打勝仗》書中介紹道,華為將各級管理者區分為「主官」和「主管」:

主官負責的是戰役方向,一心一意盯著戰略目標的不確定性,精力集中在勝利上,把確定性的事務授權下去。

主管就是高級職員,主要負責處理確定性事務,可能比主官在專業上更精通,在確定性的工作中,實行首長負責制。

對主官強調的是管理者必須為部門結果(即打勝仗)負責,對主官強調的是管理責任,特別是對人力資源的管理責任。

· 考核團隊,而非個人

華為提倡集體英雄主義,「勝則舉杯相慶,敗則拚死相救」,考核機制也是以團隊為主,比如員工能拿到多少獎金,取決於其所在作戰單元的整體業績情況。

正職考核不合格,副職是不能升為正職的;員工因為團隊業績不好要調到別的團隊去,也要降一級等。

通過這些措施,引導員工共擔責任,尤其是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沖突的時候,能夠選擇集體利益,為集體做出貢獻。

4)走對路線

為了降低決策風險,華為在2006年成立藍軍參謀部,隸屬於公司戰略Marketing體系,目的就是要構築組織的自我批判能力,推動在公司各層面建立紅藍軍對抗機制,通過不斷進行自我批判,使公司走在正確的方向上。

吳春波老師在《華為向軍隊學習了什麼》講解過藍軍參謀部的工作:採用辯論、模擬實戰、戰術推演等方式,對當前的戰略思想進行反向分析和批判性辯論,在技術層面尋求差異化的顛覆性技術和產品。

從不同的視角觀察公司的戰略和技術發展,進行逆向思維,審視、論證紅軍的戰略、產品、解決方案的漏洞或問題,模擬競爭對手的戰略、產品、解決方案,指出紅軍戰略、產品、解決方案的漏洞和問題。

3.人才層面

1)考軍長

2018年6月,我軍陸軍13個集團軍軍長依據抽簽確定的順序,依次接受考核,是陸軍首次針對高級指揮員開展的軍事訓練等級考評。

短短五個月後,華為受此啟發,由人力資源管理部率先啟動了考軍長的試點工作,通過兩個多月19次嘗試,逐步形成了針對中高級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的考軍長方法,進一步完善督促自我改進的組織化機制。

具體怎麼實施的呢?根據吳春波老師的介紹,分為考前准備、考中實施、考後閉環三個部分。

考前准備:包括確定評委資源池、圍觀范圍管理、考軍長命題、合議維度、形成周邊訪談報告、提前有針對性地收集問題、現場保障及檢查;

考中實施:包括軍長陳述、評委線上提問、評估組合議三個環節;

考後閉環:包括輸出合議報告、完成與軍長點對點溝通、軍長制定自我改進計劃、發布考軍長簡報四個環節。

2)戰略預備隊

任正非提出,新兵訓練要像殘酷的西點軍校訓練一樣,天天考試、天天學打槍,一定要會開槍才允許上前線。

西點軍校入學錄取率僅有10%左右,而且入學之後還要進行頻繁而嚴格的各種考試,不斷淘汰一些不合格的學員,尤其是入學前六周的「野獸訓練」,不斷挑戰學員體能和心理的極限,有10%-15%的人最終會決定放棄西點軍校。

而華為戰略預備隊,就是採用軍隊訓戰結合的賦能模式,其核心是:仗怎麼打,兵就怎麼練。

訓的部分:採用標准化、場景化、案例化的方式進行課堂集訓,盡可能貼近實際,還原真實的業務挑戰。

在華為大學的培訓中,華為主張多考試,一個星期至少考三次。培訓結束之前,學員要先把自己的沙盤講清楚,畢業後帶著沙盤回去,一邊實踐,一邊修改。

戰的部分:華為信奉「宰相起於州郡,猛將發於卒伍」,任正非講得非常形象:

「我給你個機會,你打下了50萬的仗,我再給你500萬的仗的機會,又打下來了,好,給你另外一個實踐的機會……年輕幹部怎麼上來?你能扛著炸藥包打下兩個山頭,你就當連長,沒有什麼服氣不服氣,華為不講論資排輩……將軍必須從實踐中產生,必須從成功的實踐中產生,必須從項目管理中產生。」

許多企業認為,只有判斷人才能夠勝任這個崗位,才敢把他放上去,但華為顧問、華為藍血十傑獎得主胡賽雄老師認為,如果不把人放到相應的崗位上,他怎麼可能習得相應的能力呢?

就像一個從來都沒開過車的人,不可能成為候選司機。把一些年輕人調整到相應的崗位上去,也許局部上會暫時收到影響,但是會激活整個組織,這對企業來說是一個好的開端。

3)輪崗

美國政府規定,軍官在一個單位的任職時間為三年,最多不超過四年。

之所以這樣設計,是因為如果一件事情熟悉到人閉著眼睛都能去干,那麼人剩下的就全是惰性,沒有創造力了。對事情越是不太了解、不太熟悉,人在工作時就越會小心戒懼。

而且一個軍官如果能夠適應這樣頻繁的調動,在不同戰區、不同崗位、不同任務中都能開展工作,足以證明他的能力。

常言道,樹挪死,人挪活。在華為負責過全球招聘工作的冉濤老師介紹說,在華為每年都需要補充大量的海外客戶經理,除了部分人員要由一線部門在所在國自己招募外,華為每年都會由機關組織,強制要求產品行銷部門向客戶線輸送客戶經理,研發部門向行銷線輸送產品經理,再由校招補充優秀研發人才,讓人才流動起來。

4.「不可勝在己」的競爭策略

《孫子兵法》曰:先為不可勝,而待敵之可勝…不可勝在己,可勝在敵。

大意是說,在戰場上我們是能夠掌控自己命運的,只要扎扎實實做好各項工作,就能確保敵人無法戰勝自己。在此基礎上,一旦敵人有失誤,就可以立刻抓住戰機,取得勝利。

市場競爭中,如何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呢?華為也做出了榜樣。

1)堅持以客戶為中心

戰爭中經常有這樣的例子,贏了眼前,卻輸掉了長遠;贏了局部,卻輸掉了全局。

宮玉振老師舉過一個例子,二戰中著名的「基輔會戰」,蘇軍5個集團軍被消滅,僅被俘的就達到65萬人,德軍繳獲3500門火炮、900輛坦克,但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上將認為,基輔會戰是東方戰役中最大的一個戰略性錯誤,因為在基輔耗費了2個多月,錯過了攻占莫斯科的最佳時機,在戰略上陷入了被動。

怎樣才能始終堅守正確的方向呢?

如果過於關注競爭對手,眼光就會被對手限制,陷入跟對手較勁的世界中不可自拔,錯失了真正的機會,王興有一次很形象地談過美團與競爭對手的關系:美團和競爭對手的關系就像是開車——你要時不時看一眼後視鏡,但你不能盯著後視鏡開車。

真正決定一個企業成功的要素是什麼呢?

還是要回歸到企業的本質上來,那就是專注於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力量,華為之所以能在ToB、ToC、ToG三條不同的賽道上,面對不同客戶、不同需求,都能做出卓越的成績,根本原因就是能夠堅持以客戶為中心,為客戶創造價值,實現客戶的商業成功。

2)堅持自主研發

從1990年開始,華為就義無反顧地開始了自主研發之路,三十年來,堅持投入科研經費不少於營收的10%,這才有了如今,至少在五個世界級領域,對抗或超越六家世界頂尖企業的實力,華為前全球招聘總負責人冉濤老師做過總結:

在傳統通信領域,摩托羅拉、朗訊這兩家曾經偉大的企業已經在5G時代來臨前就銷聲匿跡了;

在晶片領域,隨著5G晶片的崛起,海思已經超越高通;

在手機領域,華為手機2020年全球出貨量居世界第二,已經超過蘋果;

在作業系統領域,從PC時代的微軟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iOS和安卓,美國都是絕對領導者,而華為自研的鴻蒙打破了這一格局,並很有希望在未來的物聯網時代一騎絕塵;

在網絡安全領域,華為與思科的雙雄時代已持續多年。

3)因信而聚

在《選擇·相信·行動·打勝仗》一文中,華為管理顧問田濤老師寫下「因信而聚」四個字,給我許多啟發:

員工為什麼會選擇在一家企業長期發展呢?表面上是利益的權衡,深層次卻是因為信念,員工真的相信,在這里自己能夠打勝仗,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。

中國古代,農民起義浩浩盪盪,陳勝吳廣提出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」,王小波李順高喊「吾疾貧富不均,今為汝輩均之」,李自成號稱「闖王來了不納糧」,太平天國主張「有田同耕,有飯同食,有衣同穿,有錢同使」……社會底層吃不飽飯的老百姓,因為相信了這些口號,所以冒著生命危險,加入起義隊伍。

但為什麼這些起義,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呢?因為沒有把「信念」貫徹到底,老百姓發現,口號僅僅只是口號,自己被騙了,所以憤然離去。

對企業而言,能夠凝聚員工的「信」是什麼?能不能准確地表述出來?

畢馬威曾經干過一件事,請員工回答「你在畢馬威做什麼」,參與的員工都要寫一個使命型的標題,比如「我在對抗不良資金流動」「我在打擊洗錢行為”等,通過這種方式去提煉、去總結。

《華為基本法》的編寫歷時2-3年,有一種觀點非常有趣,說《華為基本法》最大的價值,不在於文件本身寫了些什麼,它的制定過程大於它的結果,通過大家長期地、共同地討論,讓大家最終達成共識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
對企業而言,能不能讓員工真的「信」?領導者要捫心自問,辦公室高懸的使命、願景、價值觀,自己是不是真的信?或是把這些作為忽悠員工、裝點門楣的工具?

我們的信念,會通過自身的一言一行、通過企業的每項決策體現出來,長期來看是造不了假的,即便員工起初覺得是忽悠洗腦,但只要感受到了這種真誠,自然也就信了。

對企業而言,能不能帶領員工實現「信」?

這就需要我們既要有「能打仗」的能力,也要有「打勝仗」的結果,員工因為看見這個結果,所以選擇相信,有因為相信,所以能看見更高遠的山、更廣闊的海。

任正非說,為什麼四野的隊伍這麼彪悍?是因為他們跟著林總一直打勝仗,打勝仗就是最好的激勵。


作筆記是好習慣,給你新想法

連結筆記